国际交流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隐形的佛陀与庄严妙相——印度古代石窟寺佛塔造像遗迹考察记实

时间:2016-02-04

隐形的佛陀与庄严妙相——印度古代石窟寺佛塔造像遗迹考察


“桑奇佛塔”,古代艺术的瑰宝


桑奇大塔现为印度最大的佛塔,其丰富的雕刻作品是古印度佛教之精粹,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佛塔建筑表现了早期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


一幅幅栩栩如生、活泼灵动的佛教雕刻


 唐代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学术考察团在湛如教授的带领下专程前往印度,对桑奇佛塔进行主题考察

 

 “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系着中国,一端通往世界。这是一条穿越时空的彩练,神奇而瑰丽。作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之一,唐代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学术考察团在湛如教授的带领下专程前往印度,先后对桑奇佛塔、奥兰加巴德石窟、阿旃陀石窟、坎赫里石窟等石窟寺及塔庙遗迹、佛教造像进行了主题考察。

 

 在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我们联系世界多种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例,不管是‘白马东来’还是‘青牛西去’,不管是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还是中华文明,一直在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可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个经济之路,也是一个文化之路。这条路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承更是意义深远。”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佛教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佛教对于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它的角色和作用在历史上如此,在现实和未来也将如此,非常值得大家去关心和重视。” ---湛如法师

 

公元前6至5世纪时期。悉达多•乔达摩在印度开始传播佛教思想,逐渐扩大影响,佛教一度发展兴盛。历史上,玄奘大师历经艰辛到达古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至目前,佛教教义的真理已经广为信众乃至普罗大众所接受。

 

在古印度几个非常重要的王朝的支持下,古印度佛教的石窟艺术、造像艺术、壁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教兴,王朝盛;王朝盛则佛法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中印佛教文化交流频繁。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源头,印度存在大量石刻、壁画,实地考察石窟寺对理解整个新疆地区、敦煌及内地石窟的保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之一,唐代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学术考察团在湛如教授的带领下专程前往印度,先后对桑奇佛塔、奥兰加巴德石窟、阿旃陀石窟、坎赫里石窟等石窟寺及塔庙遗迹、佛教造像进行了主题考察。

 

首次走进的便是一个印度文化的重要标志:“桑奇佛塔”,这是古代艺术的瑰宝。桑奇佛塔历史悠长,最早始于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 (Maurya Dynasty),全力护持佛教的阿育王在此竖立了一根铭刻其法敕的石柱,并建造一座小砖塔。在继之而起的巽加王朝(Shaka Dynasty)将小塔扩建为壮观的大塔,二塔、三塔也陆续盖起。桑奇的主要遗迹包括最为壮丽高耸的大塔、朴实无华的二塔,以及发现藏有佛陀两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的三塔,附近尚有许多石造寺院,以及一根断成两截的阿育王石柱,大小遗迹共51处。大多数的游人一入桑奇,目光必定立即被大塔四方的雄伟塔门所吸引。其上一幅幅栩栩如生、活泼灵动的佛教雕刻,正是桑奇之所以成为当今首屈一指古文明宝藏的主因。

 

桑奇大塔是阿育王开始建造的,经过几代续建而成,建筑风格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并吸收了波斯、希腊的建筑及雕刻艺术,装饰繁缛富丽。整座大塔雄浑古朴,庄严秀丽。从阿育王时期佛教开始国际化,释迦牟尼佛从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之后150年佛教是没有离开过恒河两岸,这是一个地区性宗教,他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

 

桑奇佛教古迹除桑奇大塔外,还有两座佛塔是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舍利佛和目犍连建的,据说其中一座藏有舍利佛和目犍连的舍利,1851年被发现。桑奇大塔现为印度最大的佛塔,其丰富的雕刻作品是古印度佛教之精粹,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佛塔建筑表现了早期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

 

在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佛教是没有造像的。而桑奇总结便有五看:第一顾名思义便是佛塔,这里保存了最古老、最完整、最壮丽的佛塔,其中的大塔、二塔与三塔,年代久远,各具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朝圣者膜拜的圣地;第二看舍利,舍利佛与目犍连的真身舍利,以及十大宣教长老的舍利遗骨,见证早期佛教由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轨迹;第三看佛陀,桑奇佛塔以刻绘佛塔生平与传说而闻名,但在上千幅浮雕作品中,却找不到佛陀的身影,佛陀到底在哪里?在这里,告诉你佛陀的图像密码;第四看塔门,壮丽而精美的桑奇塔门浮雕,是欣赏早期佛教浮雕艺术的宝库,更是探索古印度文化的立体史料;第五便是看古代印度生活,从桑奇的浮雕,可以眺望古印度,寻找出古印度人的生活样貌,为向来不重视文字记载的古印度社会,提供鲜活的图像记录。看到这些桑奇佛塔竟是一个“三宝”俱足,大塔便是佛塔,纪念塔是法塔,舍利佛和目犍连是僧塔。此重要性和神圣性是有关系的,相信世界各地塔群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桑奇相比。

 

见佛塔如见如来,围绕桑奇佛塔三绕,庄严神圣。天梯顶端一块石座与一株菩提树,便是佛陀的象征。法轮、足印代表佛陀的艺术表现,是早期佛教艺术的特点。桑奇佛塔的美,只有身在其中流连忘返才能体味佛法曾经的魅力!传承佛教世界观构架组成!#p#副标题#e#

 

奥兰加巴德石窟,位于城北约3公里的岩石断崖上,石窟群于6世纪至7世纪由佛教徒手工雕刻而成


佛教徒手工雕刻而成


形状巨大


 石窟巨大,以雕刻著称

 

考察石窟

埃洛拉的精华是正对入口的第十六窟,据称是印度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

俯瞰整个寺庙,从整块石头凿出一个寺庙,这个石窟让人想起那种透雕的象牙作品,非心中有大丘壑不能为,令人叹为观止

 合影留念
 

第二站来到奥兰加巴德石窟。位于城北约3公里的岩石断崖上,石窟群于6世纪至7世纪由佛教徒手工雕刻而成。共有10个窟,东西分别5个窟。埃洛拉石窟以其巨大征服人,以雕刻著称,形式上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分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三部分。佛教石窟共12座,印度教石窟有17座,耆那教石窟有5座,全长约2公里,是公元7世纪至11世纪时期,也就是早期遮娄其王朝、罗湿陀罗拘陀王朝时期的宗教建筑。烈日下参观山壁上的石窟确实可以感觉到其中的乐趣。

 

而埃洛拉的精华是正对入口的第十六窟,据称是印度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从山壁上凿出了整整一个寺庙。从整体到细节,这个地方应该都是世界唯一了。小路上到石窟后面的上坡上,俯瞰整个寺庙,从整块石头凿出一个寺庙,这个石窟让人想起那种透雕的象牙作品,非心中有大丘壑不能为,令人叹为观止。#p#副标题#e#

阿旃陀石窟是半圆形的,每个石窟是连在一起


印度特色,华丽精致


阿旃陀以其壁画艺术著称于世,笔法洗炼,色彩绚丽


体态丰满,姿态优雅,形象高贵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


栩栩如生


 合影留念

 

第三站阿旃陀石窟。石窟是半圆形的,每个石窟是连在一起的。以其美丽征服人,是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直延续到7世纪中叶。现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从东到西长550米,全部开凿在离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中国高僧玄奘曾在7世纪初朝圣阿旃陀。有着明显的印度特色,华丽精致。

 

阿旃陀以其壁画艺术著称于世。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上出现的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说明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世俗化倾向。画中所描绘的众多的妇女形象,体态丰满,姿态优雅,形象高贵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由于洞窟开凿年代分属三个不同时期,所存16窟壁画亦呈现出三种不同风格。第16、17窟为第二期壁画,约绘制于6世纪左右。以人像和建筑图案的配合为特色,构图富于变化,线条流畅,笔法洗炼,色彩绚丽,内容多为佛教宣传。

 

看到这集建筑、雕刻、绘画于一身,独具匠心,壁画惟妙惟肖,线条流畅,极具韵味。生动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看过埃洛拉石窟后感觉他没有那么宏大的石雕艺术,但是这里的壁画是印度古代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石窟的内壁上画满了佛经故事,保存完好,栩栩如生,从而也成为了印度绘画史上最完美的典范。#p#副标题#e#

在墙上画了观音像和佛陀立像


细腻复杂、雕工繁复的窟群


坎赫里石窟是印度佛教遗址,属于印度石窟中的第二大石窟群


 精雕细刻

 

 马图拉考古学博物馆,马图拉造像

 

第四站孟买坎赫里石窟。坎赫里石窟是印度佛教遗址,属于印度佛教石窟中的第二大石窟群。从公元180年开凿,到5世纪完成的作品。一些大乘信徒曾在走廊两端镌刻了近7米高的佛像,在墙上画了观音像和佛陀立像。这里一共有109窟,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风化。

 

走出过后发自内心的感叹,印度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耗费上百年的岁月和几代人的人生,雕凿、打磨,一锤一锤地凿,一刀一刀的刻,精雕细刻,打造出一座生动、细腻复杂、雕工繁复的窟群,这是需要多大的虔诚和献身的精神,又是何等的意志与耐力。作为现代人更要对这些建筑有着强烈渴望的保护欲望和对文化的追求。

 

最后一站便是马图拉考古学博物馆。马图拉造像出现的时期是贵霜王朝时期。造像最为典型的是红沙石,两眼圆正,凝视前方,形状彪悍,圆润。

 

走进石窟寺,通过看这些石窟寺理解大乘佛教在南部兴起,在他的社会方面、大乘佛教社会化运动过程当中,石窟寺又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明。佛教在这个过程中,石窟寺扮演的这些角色,以及佛教在发展阶段、衰微阶段以及在其他宗教又开始如何交融、石窟寺保存着大量的这些内容。石窟寺的地理环境都集中在南或者是西南,不管是西南还是南都跟南方有关系,而恰恰这些地方是大乘佛教兴起一个很重要的区域。大乘佛教是从南印度开始兴起的,然后慢慢向西印度、中印度北印度再经过西北印度又传到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佛教经过中亚,经过丝绸之路传到汉地,相教东南。所以通过对佛教造像的考察,佛教桑奇大塔的考察,以及对于石窟寺的考察,让课题组的成员对于初期大乘佛教的兴起以及佛教在印度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石窟、壁画、塔寺、雕像都是非常好的历史的见证。通过这些遗迹和圣迹的考察,大家对印度佛教的圣迹,对印度佛教信仰的圣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关注了解以及对佛塔、造像、壁画、石窟寺有兴趣的同道能够更多的去关注、参与这方面的研究。

 

课题组的成员带着虔诚的心境走过这一段不可思议的修行之路,每每欣赏这些古建筑之时,心中赞叹不己。由于历史沧桑变化,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破坏而损毁了绝大部分,看到他们遭受的损坏和残破却感到忧伤,担忧着他们未来的命运。这些遗留的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也是数代人用汗水铸造而成的。但因种种原因导致这些艺术瑰宝日益衰落。如再不加以保护,我们的后代将再也无法欣赏到如此美焕绝伦的佛教艺术!

 

在中国,“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这既是一次艰难的宗教之旅,更是一次伟大的文化之旅。现在,我们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战略,要发挥佛教在文明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增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佛教及其他宗教的相互认知、相互尊重、相互融通。中国佛教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互帮互助,努力实现多元共存、和合共生。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佛教的繁荣,带来了中国的盛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的中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更是发展迅速,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在石窟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丰富的保护经验,对于印度佛教这些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进行反哺,来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理。这是一项长期、互助的工程,全世界各界人士共同携起手来,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群策群力,为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系着中国,一端通往世界。这是一条穿越时空的彩练,神奇而瑰丽。

返回顶部
联系方式